一、课题:专题四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识记一届人大的召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中国的建立历程,事学生认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并充分感受到新中国建立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四、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五、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述法、情景法、设问法、讨论法六、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同学们都认识吧!她有个著名的节目《小丫跑两会》,两会是指那两会呢?反应了我国什么制度?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2】、讲述新课一、新中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同学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 1949 年 10 月 1 日建立的,我们首先看一下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从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军事基础】。1949 年 3 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以及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49 年4 月 23 日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 22 的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了上述条件,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从参加会议人员上就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会的内容有三点——“决定、通过、选举”,(1)大会决定改北平为北京(9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