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素材)【学思之窗】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 1921 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 20 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历史纵横】 国民政府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 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20 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的打击。以江浙蚕丝业为例,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接收华中、华东一带敌伪的蚕丝厂,成立了中国蚕丝公司,强行规定蚕农只能把蚕茧卖给这个公司,致使江浙民营蚕丝业一蹶不振。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