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课 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含义: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 思考:1、我们在世界近代史学习过哪几次经济危机?①1825,英,第一次② 1847,欧洲 ③ 1857,美,第一次世界性2、对比这几次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可以发现什么共性?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危机发生的原因。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 —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供过于求。2. 主要原因: 供给与需求、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3. 政策原因 : 长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 4. 直接原因 ( 导火线 )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产品滞销、积压物价下跌商业、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股价下跌,证券交易无利可图大批银行倒闭农业衰退,农民破产农用生产、消费资料需求更加减少工农业危机再次加深失业人口进一步增加抛售股票达到狂潮金融货币和信用出现危机因缺乏贷款,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恶性循环〈表现〉—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泛滥——股票投机活动过度,股票暴涨,背离实际价格。造成虚假繁荣 (二)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产品积压失业率高、人民困苦(三)特点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世界联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特点:范围广: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强:工业下降 1/3 、贸易减少 2/3、失业 3000 万(四)影响1 恶化了国际关系2、激化了社会矛盾,法西斯主义泛滥,资本主义社会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二、罗斯福新政(一)背景:① 大危机;胡佛总统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② 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当选总统。(二)措施1. 整顿财政金融 作用:恢复了银行与金融正常秩序,恢复了银行的信用。2 、调整工业生产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规范了工业生产,减少了盲目生产,消除生产过剩;调节了劳资关系,保护了劳工权利,缓和了阶级矛盾,为工业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 、调整农业政策 作用:减少了农产品过剩,稳定了农产品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4 、社会救济,以工代赈 作用:增加了就业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