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诗通练三题名楼诗主题解说中国五千年历史,名楼无数,历代以来楼以题诗而更胜。俗称江南三大名楼者计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还有许多名楼或失于战火,或踪于历史尘埃。诸名楼与唐诗宋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中国画作与题跋,彼此交相辉映,乃中华文明生趣盎然之瑰宝,绵延不息之见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杜甫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①违渔父问②,从此更③南征④。注①敢:怎敢。②引自《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更:更改。④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湖阔云涌、楼高晚晴、丛梅并发、春草萌生,所见之景可谓阴晴迭换,丰富多彩。B.诗人虽四处漂泊,流落岳阳,生活困窘,但此地有朋友像陈蕃对待徐孺子这样的古代贤士一样盛情礼待于他。C.“诗接”一句写出两人登楼唱和的情形,作者将裴使君比作南朝诗人谢宣城,由此可知裴使君具有文人的风采雅兴。D.本诗借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紧密关联。情感基调低沉舒缓,意旨表达含蓄内敛。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帘旌”和“夕阳”,近景远景合而为一。不动的帘旌,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B.颔联既点明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又写了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在观景中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些许的怅惘之情,融情入景,借景抒怀。C.经过前两联的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作者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心中的愤懑,把感情推向了极致。D.“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时间、空间的跨度上来叙事,“万里来游”写出了诗人坎坷的际遇,内心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寻求消解。4.试简要分析本诗尾联在表达上的妙处。答: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登岳阳楼望君山[注]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注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D.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6.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答:答案精析1.D[D项“情感基调低沉舒缓”分析有误。裴使君如此礼遇款待,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此时此刻,杜甫心情能不激动?杜甫到岳阳对裴使君来说,也是十分高兴的。因此情感基调应是高亢激昂且坚定的。]2.①受到礼待的喜悦。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裴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被礼待的喜悦之情显而易见。②对裴使君的赞美。借陈蕃礼遇徐孺子的典故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感激,借谢朓的典故表达其才华横溢,对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③对未来的希望。湖岸积雪之中有梅花绽放,百草在春泥中萌生,富有生机活力的情景,流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希望。④渴望得到赏识。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3.D[D项“分别从时间……叙事”错,应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4.(1)借古伤今,感怀伤时,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