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全面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目的:为了与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拒绝承认新中国,对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包围,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大片”。原因:中美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获得了重大突破与转机。主要外交成就表现在中国重返联合国,实现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4)20世纪80年代,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增强,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两者并不矛盾,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而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的实践活动。3.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会议,而不是不结盟会议。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而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不是实现了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了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6.根据“求同存异”的内涵,后来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上海合作组织等也属于“求同存异”。7.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例1】(2010·江苏学测)右图是我国于198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例2】(2012·江苏学测)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例3】(2010·江苏学测)2010年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例4】(2011·江苏学测)200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考点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做普通侨民对待,不当做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出我国的外交方针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一边倒”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