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西方的过程。(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地域间存在严重的不平等。(4)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5)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并逐渐结合,且保留民族特色。2.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3.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原因(1)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2)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3)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来文化的影响。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3.中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4.《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5.《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6.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7.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例1】(2010·江苏学测)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例2】(2012·江苏学测)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考点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①当时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④2.“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此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服饰改革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③服饰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步伐④国人的服饰明显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④考点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3.“有学者说: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天朝迷梦破灭的过程,随着天朝迷梦的破灭,原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中国人对于一向所贱视的称之为蛮夷、讥之为鬼子的外国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甚至对西方文明产生盲目的崇拜。在这样的情况下,洋人对于缠足风俗的反”对态度势必会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左图为清朝女子,右图为民国初年的时尚女郎)下列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新文化运动时期消灭了缠足风俗C.洋务运动时期主张废止缠足D.戊戌变法时期提倡立法进行干预考点3: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4.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该历史漫画()A.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B.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C.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D.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考点5: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5.右侧是我国近代某一时期的法令,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在社会习俗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从时间看,大致颁布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