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染色体变异与育种A组基础题组题组一染色体变异1.(2018北京海淀期末)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基因自由组合B.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也就没有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A符合题意;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之一,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2.(2018北京八中期中)如图显示了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对①和②过程最恰当的表述分别是()A.交换、缺失B.倒位、缺失C.倒位、易位D.交换、易位答案C①过程中F与m位置相反,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②过程只有F,没有m,但多出了一段原来没有的染色体片段,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故C正确。3.(2018北京西城十三中月考)在黑腹果蝇(2n=8)中,缺失一条点状染色体的个体(单体,如图所示)仍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若两条点状染色体均缺失则不能存活。若干这样的黑腹果蝇单体相互交配,其后代为单体的比例为()A.1B.1/2C.1/3D.2/3答案D该单体的染色体组成可写作AO,其产生的配子为A∶O=1∶1,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子代中AA(正常)∶AO(单体)∶OO(死亡)=1∶2∶1,所以后代存活个体中单体果蝇占2/3,D正确。4.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答案B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染色体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染色体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细胞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戊属于新物种,D错误。题组二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5.(2018北京通州期末)下列有关几种育种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改良缺乏某种抗虫性状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基因工程育种获得B.单倍体幼苗一般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成可育植株C.人工诱变育种可产生新的基因,进而获得新性状D.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优点的超级水稻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答案D可通过基因工程把其他生物的抗虫基因转移到缺乏某种抗虫性状的水稻品种中,A正确;单倍体幼苗一般高度不育,经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为可育植株,B正确;人工诱变育种可产生新的基因,进而获得新性状,C正确;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优点的超级水稻是杂交育种的结果,D错误。6.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用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B.以该植株为材料进行单倍体育种,只能得到白色纯合体C.以该植株为母本,与基因型为Bb的正常父本杂交,后代表现为红色∶白色=3∶1D.该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答案B以该植株为父本,测交后代中部分表现为红色性状,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缺失染色体上的B基因交换到正常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了带有B基因的正常雄配子,所以用该植株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A正确;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以该植株为材料进行单倍体育种,能得到白色纯合体和红色纯合体,B错误;以该植株为母本,可产生B和b两种正常配子且比例为1∶1,与基因型为Bb的正常父本杂交,后代表现为红色∶白色=3∶1,C正确;该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D正确。7.(2018北京丰台二模)下列有关三倍无子西瓜的叙述,正确的()A.三倍体无子西瓜是用生长素处理单倍体西瓜幼苗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