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1.(2014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2.(2014天津,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答:(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答:(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答案(8分)(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3.(2014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答案(1)《论语》(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赏析]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儋州时期,他在城南建造泥房居住,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感情。作品浅易如话,毫不雕琢,把朴素的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在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极具大家气象。第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者和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几个少年口吹葱叶迎送微醉的“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第三、四两句蕴含哲理思考,使用对比手法,“莫作”说得斩钉截铁,态度何等坚决;“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何等自在;“天涯万里”“溪边舞雩”对举,一舍一取,足见词人志趣。苏轼的思想是驳杂的,兼融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淡泊和佛家的超脱,我们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典名篇中已经领略。4.(2014福建,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6分)(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5.(2014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