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学习内容】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人类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下表)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人地协调观后果崇拜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对环境影响微弱超自然力量环境污染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人地关系有利科学萌芽。如我国古代有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灾难和对人类的威胁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急呼: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2)人类正遭受的环境问题“灾难”(举例)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3)环境问题类型: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4)举例:玛雅文明的消失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恶化。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即“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在旱季(12月---次年3月)清除一片林地并烧荒,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杂草难以清除而放弃。玛雅社会所处的是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大,土壤用被侵蚀。由于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致使生态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生态恶化是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5)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一是人类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时候超过其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超过其自净能力。前者导致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后者导致环境污染。(6)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举例矿山开采:导致土地资源、植被被破坏。废弃的矿山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修建水坝: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阻断河中生物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水坝上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抬高,容易引起滑坡等。水坝下游地区,减小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入海口处易发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农业生产:过渡开垦将林地、草地辟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生态破坏。工业生产: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含义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有毒害物质,引发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的生存和发展。如“三废”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生产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3)自然环境的两种能力:再生能力和自净能力。自净能力指自然环境具有对废弃物的容纳和清除能力。(4)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全球看,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有些演变为社会公害。(5)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6)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的原因:其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其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