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我国的海洋权益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学习内容】1.维护海洋权益(1)国际海洋新秩序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濒临海洋的国家相继向领海以外的海域扩展,在拥有合理的探索、开发海洋资源权益的同时,也出现资源纷争现象。海洋开发,需要建立新的秩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82年通过,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我国是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批准我国成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根据《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在此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1海里=1.852公里,即千米)。(2)《公约》的成果和问题成果:确立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制度;确立了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制度;确立国际海底区域制度,是对公海制度的新发展;建立起多元结构的海洋新制度。问题:在封闭、半封闭海域,周边国家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可能重叠;一些岛屿主权争议、河渔业资源分配等问题。(3)重要概念内水:国家享有完全主权的水域,在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领海: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12海里。毗连区: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4海里。专属经济区: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海里。大陆架:包括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领陆德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不足200海里的,扩展到200海里,大于200海里的最远扩展到350海里。公海:不包括在国家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的全部海域。国际海底区域: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以及底土。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金属结核、热液矿床较丰富。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海的一侧依次是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域的划分(下图)2.我国的海洋权益(1)我国海洋资源概况我国大陆海岸线全长1.8万km,加上岛岸线,总长度为3.2万km;面积大于10km2的海湾160多个,面积500m2以上的海岛达6536个,总面积为8.6万km2,均居世界前列。大陆架面积广阔,东海大陆架宽度达500km以上。我国的领海面积约为37万km2,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约为300万km2。我国滨海砂矿主要有锆(告音)石、独居石、磁铁矿和锡砂矿等。南海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约为6亿吨。另外有海底石油、可燃冰、海盐等资源。(2)我国的海洋权益内涵权益:包括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以及“在人类共享部分中应有份额”两大部分。我国的领海: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面积约为37万平方千米。我国的专属经济区:我国采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根据《公约》,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由原先约37万平方千米,扩大到约300万平方千米;从国际海洋法上确立了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的海域的法律地位;除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外,我国在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等也都享有权益。(4)我国的海洋国土面临争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我国的海洋国土由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黄海形势稳中有忧,东海形势突破与挑战并存,南海形势复杂多变。在南海,中国“岛礁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状况没有改观。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形势严峻,任重道远。(5)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意义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与世界主要大国相比,对陆地环境压力大得多,开发海洋对减轻陆地环境的压力有重大现实意义。增加资源保有量。我国多种重要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开发利用海洋丰富的资源,可以大幅度增加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