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被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综合学科;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并合理、有效地配置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供给(需求):一定时期,对应于商品每一可能有价格,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机会成本: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商品或他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经济外部性:生者或消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厉害影响。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环境效益:人类活动所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经济效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产出)与劳动消耗(投入)的比较。社会效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环境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环境成本:人类使用环境资源时,付出的对资源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及其影响环境质量的代价。公共商品: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最优污染水平:对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污染排放水平。环境保护产业:包括末端控制技术、洁净技术、绿色产品或称洁净产品和环境功能服务。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居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生物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是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经济模式。环境经济政策: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补偿:指对损害资源与环境行为进行成本收费,加大该行为的成本以激励损害行为主体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奖励,以达到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的环境保护投资: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基金和各种补偿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与其相关联的经济活动BOT投资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排污标准:由管制部门制定并依法强制实施的每一污染源特定污染物排放的最高限度排污收费: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以及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排污收费标准向环管部门设立的收费机关缴纳一定的治理污染或恢复环境破坏费用污染当量:根据各种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规定有关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相对数量的一种关系。排污权:排污单位在获得行政部门许可后,按照排污许可证指定的范围、时间、地点、方式和数量等排放污染的权利。1.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1)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目前,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是伴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2)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会对社会经济造出严重的损失。椐世界银行测算,1997年中国应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528亿美元。(3)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通过停止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而只能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2.简述市场均衡的主要内容。答: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交点,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商品的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