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讲义第一节概述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一)财政支出的概念财政支出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因此,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是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财政支出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是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为弥补市场失灵而采取的一种经济行为。财政支出的范围一般是市场机制作用失效的领域,如一般公共服务、教科文事务与服务等。因此,财政支出的数额与范围往往反映着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规模与深度,也反映着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二)绩效评价的概念所谓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效果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从经济学和行为学角度看,只有效益、效率和效果有机结合的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绩效应当是衡量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客观标准。所谓评价,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设定的标准和规定的方法,对事物发展结果所处的状态或水平进行分析判断的计量或表达的过程。评价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评价的依据具有合理性;二是评价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性;三是评价的方法具有科学性;四是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在财政支出领域中,效益、效果和效率以及其他术语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但其本质内涵并无实质性差别,它们都从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角度描述资源配置所处的特定状态。但对于衡量财政支出结果,效益、效率和效果都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任何一个名词都不能准确、全面反映公共资源的配置状况。“绩效”的内涵更加广泛,绩效包含了效率、产品与服务质量及数量、机构所做的贡献与质量,包含了节约、效益和效率。运用“绩效”概念衡量财政支出行为,所指的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成本、支出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发展前景等内涵。对于财政支出绩效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衡量尺度上,可从实物和价值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实物形态分析看,支出的实物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投入的对比关系,反映了技术的有效性。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产出规模的大小,代表技术效率的高低;在产出规模既定的条件下,投入规模的大小,也代表技术效率的高低。从价值形态分析看,“绩效”意味着通过各种资源投入的合理组合,实现既定产出的成本最小化或既定成本的产出最大化。从结果体现上,可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去分析。讲求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是财政活动与企业活动的根本区别。政府理财不仅仅停留在经济绩效的表层上,还注重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的提高。经济绩效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不仅仅在经济总量上扩张,而且经济结构和生产效率有质的提升;社会绩效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进步,包括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社会公共产品供应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就业水平稳定增长,公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环境不断得到优化等;政治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改进,通过制度创新改进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本,实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在政府绩效体系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根本内涵和外在表现。根据以上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分别定义,不难给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定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一)公共财政理论公共财政是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政府分配行为,其分配具有公共性和非市场盈利性两个基本特征,其收支活动主要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来体现。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财政支出管理所寻求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效率和公平等等。为了履行好财政职能,在经济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以高效的方式对采集的公共资源进行分配和运用。从社会资源的角度看,资源永远是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公共财政研究的理论基点。既然社会存在着资源稀缺问题,就有一个如何提高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