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页中国古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思想源流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且素有文官治国的传统,在如何重人、育人、选人、用人与管理方面,都有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经验。总结、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与经验,对做好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一、古代的重人思想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流的诸子百家,在论及为政、治民、兴邦、创业等问题时,十分推崇人本主义,表达出了丰富的尊重、关怀、爱惜人的思想。古代的重人思想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物的比较,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的认识而不断完善的。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孔子对天命、鬼神等超自然物的怀疑态度及对人的尊重心理上。孔子认为人不同于自然物,人具有某些共同社会特性,即“性相近也”,肯定了人的正常感情与现实需求,认为人的共性使人能组成社会而理想的社会与道德的行为要靠人去实现。因此,提出“为仁由己”,也就是强调了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这一思想经孟子、荀子等人发展而进一步完善。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共同追求,故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更明确提出“人为万物之灵”,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万物的差别在于有知、有义,因此人们能够组成一个有秩序的社会,能够驾驭万物,成为世间最尊贵的事物。这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就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以人为本的合理性。如孔子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墨子提出人与人之间能够“兼相爱,交相利”,说明人的本性相同,要求互惠相利,而不是相仇相害。孟子从性本善出发,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理论,荀子则从人的群体性出发,论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他说:单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说人与其他万物相比,可贵之处是人类具有群体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产生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以爱护他人为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人性使人能组成社会,人性的本质体现为“仁”,所以“仁者爱人”、“爱人能仁”,爱人就是要承认人的地位和尊严,要考虑人的利益,要关心和尊重他人。古代的重人思想随着思想家们对“为天下”、“治国家”的认识而不断深化。古人讲:“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先务本而后务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孟子分析“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仁人无敌于天下”。后人也因此而提出:“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唐太宗更是一语中的,他说:“国以人为本。”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就必须施行仁政,须怀有对人的真实情感和同情心,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节用而爱人,使民以财”,就是要轻徭薄赋,使农民受益。人为本,人才更重要。古代学者涉及人才的概念大致有“士”、“贤士”、“君”、“君子”、“智者”等,主要是指掌握文化知识,能分辨是非曲直的知识阶层。对这样的人才不仅要亲近、爱护,还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因为人才就是财富,人才就是国宝。墨子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会之佐”,把人才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与社会的治乱联系起来,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因此,“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墨子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在历史上树起了一面鲜艳的大旗。古代学者高度评介了人才对国家的作用:一是对政治的稳定作用,政治人才能够治国、兴邦、富民,“是故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二是对人民的师表作用,“民从于贤”,说明贤才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和人们对贤才的向往心理。因此,孔子提倡“见贤思齐”,孟子认为“圣人,百世之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