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8页共36页第一篇新史观第19页共36页第18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9页共36页第20页共36页第19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0页共36页第一章经济绩效函数越是更高的本质,越不容易成功。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1.1唯物史观马克思对唯物史观有这样的经典论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据此,我们可以绘成唯物史观的逻辑框图,上面第一行是不断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的若干变项,中间一行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若干变项;下面一行是随生产关系变化而变化的上层建筑。第21页共36页第20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1页共36页生产力123……生产关系123……上层建筑123……(图1-a)图1-a表达的唯物史观是不完整的,它没有表达出生产力1到生产力2的变化细节。这些细节表达在下图中:1生产力abcde生产关系11112(图1-b)表示适应,表示对立和矛盾首先,生产力逐渐地由a~b,再由b~c,由c而d的发生着渐变(见图1-b)。与此同时,本来相互适应的生产力a与生产关系1变成了生产力b与生产关系1的轻微的矛盾、对立、不适应的状态,于是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过程开始了,也即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过程开始了。我们用一个向上的箭头,表示这个轻微的反作用的力度。而后,生产力又由b自主地运动到c,而生产关系仍然保持固定。这时持续增大了的生产力与一直保持固定的生产关系之间的张力要比生产力处于b状态时增强了,我们用两个向上的箭头表示这个张力。当生产力发展到d状态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冲突达到了极限,“生产关系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后,社会革命将生产关系1强制性消灭,转换为生产关系2。生产力与旧有生产关系的张力全部释放完毕,对抗由和谐取代,生产力在新的和谐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发展,开始了与生产关系的新的矛盾运动。要判别这个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真理性,需要研究两个问题:i.马克思根据什么怎样推出了以上理论?ii.什么样的史实能够支撑以上理论?第22页共36页第21页共3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2页共36页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必须仔细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章的全部内容。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C部分的关键一段:“蛮人占领了罗马帝国,这一事实通常被用来说明从古代世界向封建主义的过渡。但是在蛮人的占领下,一切都取决于被征服民族此时是否已经象现代民族那样发展了工业生产力。其次,占领的性质是受占领的对象所制约的,如果占领者不依从于被占领国家的生产和交往条件,就完全无法占领当地银行家的体现于票据中的财产。……最后,无论什么地方,占领很快就面临结束之日,那时已经没有东西可供占领了,需要转向生产……定居下来的征服者所采纳的社会制度形式,应当适应于它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如果起初没有这种适应,那末社会制度形式就应当按照生产力而发生变化。这也就说明了民族大迁移后的时期到处都可见到的一件事实,即奴隶成了主人,征服者很快就学会了被征服民族的语言,接受了他们的教育和风俗……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这段引文似乎恰好说明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生产力是决定性的,随着它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在新的生产力的要求下,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冲突的根源。但是,稍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