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激思的教学案例《巧用设疑激思,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内容提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设疑,巧妙的设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在与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结合时,常常作为一个条件来应用。关键词:案例设疑激思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所谓设疑激思,就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技巧设置问题,制造疑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设疑,巧妙的设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拟尝试用一节习题课,来体现设疑激思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9.2.1矩形一节,由矩形的对角线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我们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ABC中,∠ACB=90o,点D是斜边AB的中点,则CD=对于这条性质,教材的要求较低,但在与其他相关的知识结合时,运用却相当广泛,并且这条性质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出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我在习题课上分层次设置了一下几个设疑激思的环节,来提高学生“设疑——探究——释疑”的能力。一、基本应用:1、如图Rt△ABC中,ACB=90o,AC=5,BC=12,求斜边上的中线CD的长解(略)2、如图,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如果CD=5,AC=6,你能求出BC的长吗?设计理念:直接应用性质,可以使所有学生有愉悦的体验,进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解: 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CD=5∴斜边AB=10根据勾股定理,得BC2=AB2-AC2=64∴BC=8探究结论:这条性质说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数量关系,只要给出了性质的题设,我们就可以利用结论进行计算。二、设疑激思设计(一)设疑激思训练1、已知性质的题设可以得到结论,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知道,许多命题的逆命题都成立,那么,这个性质的逆命题是否也成立?例1、小亮今年上八年级,他要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但手头上既没有三角板,也没有量角器,正在犯愁的时候,上九年级的姐姐随手用圆规画了一个圆,画BCDACBAD出圆的一条直径AB,又在圆上任意取了一点C,然后连接AC、BC,告诉小亮,△ABC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小亮看看,觉得很像,你能帮他姐姐说明理由吗?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是圆上任一点,求证:△ACB是直角三角形设计理念: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已有结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善于交替运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形式学习数学,则是学生思维成熟的标志,促使学生学好数学,进而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证明: AB是⊙O的直径,点C是圆上任一点,∴OC=OA=OB∴∠OCA=∠A∠OCB=∠B∴∠ACB=∠A+∠B又 ∠ACB+∠A+∠B=180o∴∠ACB=90º即△ACB是直角三角形。探究结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是由位置关系得到数量关系,进而又得到两个特殊的图形——等腰三角形。反过来,如果一个三角形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以这条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二)设疑激思训练2;问,难道这条性质就只为已知斜边求中线的长、已知中线求斜边的长吗?还有没有其它的应用?你在做练习时有没有遇到其它的应用?例2、如图,△ABC中,BD⊥AC于D,CE⊥AB与E,连接DE,取BC的中点M,DE的中点N,请你观察并猜想:MN与DE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设计理念:中线的这条性质,不仅可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数量关系,,当两个直角三角形共斜边时,ABCDEMN两条中线可以作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腰,进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解:MN⊥DE理由如下:连接MD、ME, BD⊥AC于D,CE⊥AB与E,∴△BCD和△BCE是直角三角形 M是BC的中点∴MD=ME∴△MDE是等腰三角形又 N是DE的中点,∴MN⊥DE(三线合一)探究结论:当两个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