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能说出什么是“文眼”。2,情感目标: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以前剃头匠浓浓人情味的怀念,对商品社会人情味丧失的一种惆怅之情。3,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学习重难点:运用“抓文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时:一课时。导课:有一副对联“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知道对联中的“技艺”是指什么吗?那么做这种工作的人是…【作者简介】陈震,生于1948年曾用笔名周粟、莫名、吴米等,福建福州人。当代作家,发表的散文、小说、译文、评论等曾被《新华文摘》《青年文摘》《中外书摘》等刊物转载,并收入各种选本。四次获作家协会创作奖,连续三届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百花文艺奖”。著有长篇小说《知更鸟罗兵》。检查预习:1,检查认读生字,正音。详见课课练1、2、3小题。2,解决预习时不懂的问题。学习新课:一、互动学习:读课文抓文眼悟主旨。1、讲解:什么是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找出本文的文眼.3、文章开头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作者一开始不喜欢剃头,但为何后来又喜欢上了?5、文章为什么要多处提到梁实秋先生以及他的关于理发的文章?6、本文中的“我”,为什么“心底怅然,不由追怀起当年的剃头匠”?7、当年的剃头匠有着怎样的形象?现在的理发师呢?8、本文词语运用的特色。二、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三、分层作业.1、必选作业:选写本课的生字词。2、小组作业①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写几个新文化浸润的词语.②查阅有关理发的民俗文化。③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四、课课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装潢()怅然()高跷()脚臁()谦卑()疮疖()揩净()殷勤()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无二zhì___小心yìyì______花团jǐn___簇不yàn___其烦词不dá___意如shì____重负yōu____默有趣百治不yù___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好像你来自钟鸣鼎食之家。钟鸣鼎食:②他并不似梁实秋先生描写的那么鲁莽,那么轻率。鲁莽:③我喜欢像摘帽子一样便当。便当:4.文学常识填空。《剃头匠》选自_______,作者_____,当代作家。5.读完全文,作者笔下过去的剃头匠和今天的理发师有什么不同?板书设计:小时候:不喜欢剃头最堪信赖过去的剃头匠:热情周到工作认真富有爱心如今的理发师:冷漠无情工作敷衍唯钱是尊课后反思:学完这一课,你一定有很多感想,或者有许多收获,也许还有疑问。请你随时记下你的心得体会。认真做好每件事,每天进步一点点。参考答案:互动答案:1、略2、略3、对现实生活的调侃,从而为下文对剃头匠的回忆做铺垫。4、剃头匠的服务周到、细致,有情有意,态度温和、谦卑。技艺精湛;剃头铺里天南地北地闲聊。5、梁实秋对于理发师描写的文章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方面可以唤起读者美好的回忆和审美愉悦,另一方面用梁实秋的文章来印证或纠正自己的感受或者读者已有的印象从而建立起对剃头匠真实客观的评价。6、新老理发师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差别太大;当年充满人情味的和谐人际、良好风尚令人怀念,如此风尚有所缺失令人怅然。7、剃头匠:善良、憨直、热心、重情义、敬业。现在的理发师:麻木、势利、冷漠、敷衍塞责。8、生动形象传神、风趣幽默。课课练答案:1.huángchàngqiāoliánbēijiēkāiyǐn2.致翼翼锦厌达释幽愈3.①钟鸣鼎食:敲着钟,列鼎而食。旧时形容贵族大户生活奢侈豪华。②鲁莽: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③便当:方便,顺手,简单容易。4.《散文百家》陈震5.过去的剃头匠:热情、谦卑、富有爱心、工作认真。今天的理发师:冷漠、工作敷衍,为取钱财,巧立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