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来源:学。科。网Z。X。X。K]2、情感、价值观:(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国家统一是强盛的重要原因。(3)秦的暴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4)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3、能力培养:(1)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会正确利用历史材料进行实践操作。[来源:Zxxk.Com](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资料的收集和归纳。【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对秦始皇、汉武帝大一统评价的恰如其分【教学用具】地图、自备材料【教学设计】1、可利用小说或电视引出课题,但要学生注意历史与文学创作的联系和区别。2、让学生能利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补充的知识对历史人物展开评价。【课时安排】2课时【板书设计】一、秦朝1、统一时间221BC2、统一措施(1)政治:郡县制[来源:Z。xx。k.Com](2)文化3、地位——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帝国时代二、两汉西汉:汉武帝——“大一统”思想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来源:学科网]东汉:刘秀、王莽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对峙【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来源:学_科_网](新课教授)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学生思考)你认为分封制有那些弊端,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学生活动)略。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又出现隶书。)[来源:学科网ZXXK]焚书坑儒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来源:学+科+网]军事上: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移民戍边。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介绍秦长城的情况(讲孟姜女的故事)(过渡)秦朝走向灭亡——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讲“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刘邦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亡。先讲项羽分封的故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来源:学科网ZXXK]胜利刘邦:①“约法三章”,得民心②善于用人,得萧何、张良、韩信辅佐失败项羽:①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②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刘邦建汉朝——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学生活动)略。国力强盛——有实力对匈奴作战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结匈奴采取攻势,几次派兵攻打匈奴。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讲卫青、霍去病的故事。“冠军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来源:学#科#网]昭君出塞[来源:学,科,网]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来源:学|科|网]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和亲请求。宫女昭君自愿前往。讲昭君的故事。杜甫诗: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小结)略。(练习)略。第二课时——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