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三国鼎立一.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局部范围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气势雄浑的气氛。教师引导:大家知道课前我们播放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看来同学们对三国的历史有很多了解啊,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大家了解哪些历史人物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这么多的英雄人物,老师也喜欢一位,他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他就是——曹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曹操的诗篇去追寻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一)官渡之战引导学生齐读曹操诗作《蒿里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知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教师总结:战事频仍,民不聊生,两字概括就是“乱世”。乱世出英雄,各路豪杰逐鹿中原。中国的北方也有两股强大的军阀势力,他们是?(曹操和袁绍)多媒体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引导学生分析谁的实力会更加强大,引出官渡之战。请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故事。教师引导:让我们结合刚才同学的讲述和课本第二段来了解官渡之战。掌握一次战争需要掌握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请同学们来归纳。多媒体演示“官渡之战”的过程。给学生一分钟记忆巩固。再现历史场景:历时剧场,学生表演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袁绍,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态,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教师引导:大家对官渡之战还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质疑。突破难点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出示四则史料启发学生分析。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教师总结出示交流成果。(二)赤壁之战过渡:打败袁绍后,曹操又有怎样的发展呢?(统一北方)此时的曹操又慷慨吟诗一首,请大家齐读:出示曹操诗作《龟虽寿》,以现场采访的形式,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曹操的大“志”和“壮心”即统一天下。在实现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曹操遇到了两个对手,是谁?(刘备和孙权)多媒体出示曹操、刘备、孙权势力并存图。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关于孙权刘备的故事。强调三顾茅庐(刘备不甘寄人篱下,听说诸葛亮是个人才,于是亲自前往隆中,请出了他。多媒体出示图片,提问:图中人物分别是谁,这个成语故事你能说出来吗?)引导学生分析形势图:曹操势力强大,刘备和孙权势力弱小,引出面临强大的曹操南下,孙刘联军该采取什么策略?(联合)。与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维反差。将教室模拟成孙刘联军军营,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黄盖和孙权,揣摩人物特点,分析敌我形势,进行战略部署,体验战争氛围。接着,多媒体展示赤壁之战过程、视频。适当拓展:让学生讲述熟悉的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舌战群儒、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草船借箭……引导学生归纳两次战役。然后提问:有人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实乃天意。你认为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全程参与。战争胜败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三方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教师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曹操的成败得失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