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对象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科:历史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第11课的教学内容②通过网络和课外资料,搜集清末民初时的旧照片及当时人们的服饰教材内容分析本课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本课的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3.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文话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教学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方法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多媒体展示和互联网搜索等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互联网搜索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导入:同学们,你想成为名人,出现在报纸或是杂志上吗?很简单,我可以帮助你。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跟我一起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就知道了。由此导入新课。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一)照相: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在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清晚期的宫廷照片【百度搜索】1.2.(二)电影:《定军山》——揭开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多媒体展示图片《定军山》【百度搜索】观看杂志上的人物照片,思考问题仔细观看多媒体上的照片,描述照片里的人和事物观看《定军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通过观看照片和剧照,了解照片和电影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山》剧照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末人物阿Q的见闻导入第二个框题。二、剪发辫、改称呼(一)剪发辫:阿Q走在大街上,看见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不远处,一群人正在看告示。走近一看,阿Q冒了一头汗。《剪辫令》“令到之日,限20日官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有不遵者,以违法论。”看到革命军在旁边剪辫子,阿Q落荒而逃……根据阿Q的见闻教师总结:1912年3月,孙中山以规定: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令到之日,限20日,官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命令也很严厉,但没以死相挟。然而,响应者却最众。仅在广东,一天就有20余万人剪了辫子。而且剪不剪辫成了是否革命的标志。讨论: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什么要颁布剪辫令?为什么被剪辫的人有的高兴,有的则痛哭流涕,或者像阿Q一样逃跑观看《阿Q的见闻》及《剪发令》的有关规定,自由分成若干小组,讨论问题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旧礼仪与新礼仪,找出差别让学生在图片对比中选择正确的、适合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与配合能力让学生了解新旧称呼、新旧礼仪的不同,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平等呢?(多媒体展示图片近代男子发型、规范的中学生发型与流行发型的对比)(二)改称呼:大人、老爷--------职务民间普通称呼------先生、君教师总结:剪辫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称呼也是与时代同步的,这些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三、服饰的变化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清末民初时,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清朝官员的服饰,并展示西装的演变。)继续通过多媒体展示阿Q的见闻,以此来说明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阿Q走进服装店,要求老板给他看当时最时兴的衣服讨论:如果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