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新课学习一、义务教育的普及开始时间:1986年4月。法律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1年底,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并观察课文相关图片。出示1949—1964年半文盲、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学生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的摧残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1.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2.出示1977级大学生的心声和后来传遍全国的口号3.出示两张图片“邓小平在黄山和大学生合影”和“小平,您好”4.出示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5.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出示“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6.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深得民心设问: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师生对话学生理解“三个面向”,认识其深远意义学生主要了解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依法治教”的重要史实和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总结出示两段话: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2.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课后习题: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