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军长征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14课红军长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归纳长征的原因。二、通过长征过程学习,说出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三、在地图上简单描绘长征的路线和重要地点,能说出发生的重要事件。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讲、读、议相结合。态度与情感让学生感受红军将士的精神风貌,促进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重点遵义会议。难点长征的背景、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播放七律.长征。指出:这是长征中的某个片断或关于长征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提问:长征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事件?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红军在长征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二万五千里长征有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等。学生看影视,思考问题。利用特定的音响效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安静课堂,自然地导人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我们这节课把课文分成三个板块来教学。原因篇:为什么要长征?过程篇:长征的过程。影响篇: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一、下面我们开始讲解第一板块。出示战地日记(一)1934年9月6日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让人闷得发慌,正如我们的心情。老蒋在对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围剿没赚到什么便宜后,接着又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但这次,同志们虽然仗打得很辛苦,但我们坚持了一年了,也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看着身边的同志一个个倒下了,我们都很难过。为什么这场仗这么难打,我们会胜利吗?我们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听讲。阅读日记。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质疑问题的能力。思考:1.为什么红军奋战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次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2.这次反围剿失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解:从1930年冬到1931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革命“围剿”。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军队50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采取了逐次转移,各个击破的策略。从1932年6月开始,国民党主力就对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三个革命根据地进攻,以解除红军对武汉的威胁。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再加上鄂豫皖根据地领导人张国焘和湘鄂西根据地夏曦的“左”倾错误,这两个革命根据地红军的反“围剿”失利,使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孤立。对中央苏区来说,尽管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王明等人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军队的领导权,又强令中央苏区红军主动出击,攻打敌人重兵布防的地区,但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内容。教师引导:请大家把“左”倾错误路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表现归纳一下。(硬碰硬,不计成本,学生看书,分组讨论回答。学生听老师讲解。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体现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从史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一败涂地)老师总结:提问:客观:敌人势力的强大。主观: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左”的错误指挥)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二、下面我们开始讲解第二板块。1.出示战地日记(二)1934年10月26日这场战争我们没有胜利,眼看着弟兄们一个个倒在战场上,我们很难过。党中央被迫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决定进行战略转移。我们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我们拚死冲杀,但有更多的同志倒下了。我们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要走向哪里?红军可能面临着生死存亡。我们会摆脱敌人吗?2.出示长征路线图:重走长征路,感受那伟大的征程。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对遵义会议后长征历程的叙述,并结合红军长征示意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曾经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起始和终点及在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