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3、过程与方法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难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三、教学过程:导入1.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焦点访谈: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一试身手: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2、苏联的成立你知道吗: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1922~1991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1991年,苏联解体。)想一想: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的内容。)小组讨论: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讨论取得成就的原因。(原因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除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外,还有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知识梳理: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粮食收购危机,导致了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若将小农经济改为集体农庄,国家便能随意收购粮食,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议一议:农业集体化的进步之处及出现的问题。(展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思考与讨论: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征;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思维拓展:动动手:列出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四.板书设计1.新经济政策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建立苏联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3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建设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2)政治生活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布置作业:1.学生明确本课重点,并归纳概述在作业本上。2.课后测评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后记: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户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