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识记明朝的建立。②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③认识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过程与方法①故事引导增加知识的趣味性,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②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明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认识八股取士,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统治。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教学方法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显示:“天为罗帐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半不敢长伸腿,深恐江山一脚穿。”2、多媒体显示凤阳花鼓词。同学们,投影显示的内容是民间传唱的凤阳花鼓词,词中的朱皇帝说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你知道是谁吗?(引导学生观看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他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下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看看他给当时和后人留下了什么?由以上内容引出明朝建立者朱元璋,从而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引导同学读课本导入框及第一段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经过。(1368年,朱元璋,应天称帝,明太祖。)2、教师引导: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临着许多严重的问题。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明政权中胜臣骄将争权夺利,这些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障碍。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试着概括一下明太祖的具体措施。3、学生概括:明太祖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分设布政局、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分别直属中央。(2)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3)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事务,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的管辖。成为特务机构。(4)在选拔官员方面,明政府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只能是八股文。4、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5、试着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锦衣卫的故事。6、教师引导:“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权加强的又一表现。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进中举,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中举的图片和描写。多媒体显示:反映“范进中举”的图片。为了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以加强君权,明朝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发表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每篇文章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那时候,许多读书人为了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做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八股取士造成了严重恶果。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7、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90页动脑筋,分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准确地评价这种选拔官员的途径。(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在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时,应该采取辩证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应尽量做到客观。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1、教师引导过渡:同学们,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但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与之相矛盾的措施,例如分封,那么明太祖的分封给明朝带来了什么?2、学生回答:明太祖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去做藩王,授予军事大权。明太祖死后,即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