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写自己学习经历?答:幼年时读书艰难;成年时从师艰难;求学时路途之艰,学习生活上艰难。2、第一段写求学经历主要写了那两件事?答:幼时借书抄录;成年远行求师。3、请分几方面概括文章第二段作者求学时有怎样的客观条件?答: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粗劣,每日两顿,毫无滋味。4、作者详细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目的是什么?(本文详细描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材料?)答:详细描述了求学的艰难。这样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刻苦读书更恳切,更易于接受,突出了主旨,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5、作者在记叙自己的求学经历时,大篇幅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答: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写老师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表现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求学的艰难。6、请就本文的写作手法谈一点赏析。答:(1)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劝勉马生,更真切,既有说服力,又易于接受,突出主旨。(2)采用对比的手法,①老师严厉与“我”恭敬对比,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表现他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求师的艰难。(也是“‘或遇其叱咄……则又请焉’的表达效果”的答案)②我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作者学习刻苦;③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自己的蕴袍敝衣对比,突出成年后求学生活艰苦和作者信念的坚定。7、你认为作者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答:刻苦学习、博览全书、虚心求教,讲求诚信,……8、和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答:优越之处:有书可读,无抄书之苦;有师可问,无叩问之难;不受冻挨饿。苦乐观:以读书为乐,不以学习生活艰难为苦。9、、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答:(例)不可取。尊敬师长,尊师重道是正确的,但方式应有所改变,要民主、平等。10、你还知道那些古今中外刻苦学习的名人事例?写出两个。答: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韦编三绝: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悬梁刺股:“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疲倦了,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刺股”讲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凿壁借光:匡衡⑴,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1)匡衡:西汉经学家(2)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3)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4)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6)文不识:姓名(7)与:给。(8)佣作:被雇佣劳作。(9)偿:值,指报酬(回报)。(10)怪:感到奇怪。(11)遍:尽(12)遂:终于(13)大学:大学问家(14)愿:希望(15)资:借11、怎样看待作者尊师从师的态度?A.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尊敬师长,请教问题态度恭敬,认真听取老师的批评教育,不能对老师求全责备。只有尊师重教,才能学有所成。B.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现象,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二、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1、幼时求学的艰难。2、成年求师的叩问之难。3、求学旅途之艰,生活之苦。三、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四、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1、余幼时即嗜学。2、益慕圣贤之道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五、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六:用原文的语句回答:1、揭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