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二氧化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用途;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能主动的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并培养勇于探究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2.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低碳”等,体现化学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二.课题分析:首先,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和水反应及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是课题教学难点。其次,本课题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材介绍了干冰用于人工增雨的奥秘,并以讨论的形式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等。三.学习分析:易错点分析及说明:1.对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究竟是二氧化碳、水、还是其他物质?2.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产生片面认识,有同学认为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越好。还有的同学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少越好。因此本节课做好每一个实验、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四、教学用品:碳酸饮料、检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所需仪器、多媒体五.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是起点,生成问题是中心,实验探究是核心六.教学流程1情境引入,直观体会2导演指导,演员探究3拓展延伸,关注社会4归纳小结,共同提高任务1.认识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活动2.1设计方案、成果展示活动4.1、设计方案活动5.1阅读教材、交流发言任务2.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任务3.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任务4.探氧化碳是否和水反应评价任务6知识梳理活动1.1寻找、体会身边二氧化碳的存在活动3.1设计方案、成果展示,活动4.2石蕊变色实验活动3.2合作实验任务5.二氧化碳的功过活动6.1归纳总结、理论提升活动4.3究竟是谁使石蕊变色的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同学们,每一小组都有我新买的饮品,今天哪一个同学表现最好,你们组的饮料就奖励给你。在生活中,大家都喝过可乐、雪碧,都知道刚打开瓶塞时里面会迅速冒出大量有气泡,你知道是什么气体吗?板书课题:二氧化碳[提问]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可乐、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先思考如何把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转移”到试管中?[提问]我这里装了二氧化碳了吗?你如何知道的?[引导]根据刚才的一系列实验,你能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都能回答出是二氧化碳气体。[讨论][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各小组向管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管内确实有二氧化碳。学生讲述的答案有多种,展示出来用大家身边的物质,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品来引入新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趣味实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思考如何“取”气体,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助于激发其探究实验的热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新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其自然地走进新课中。二、导演指导,演员探究1、验证实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小[讲述]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这些性质是否正确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播放动画]“死狗洞”请大家分析原因。[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引导]请同学们把二氧化碳倒入装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播放动画]灯火实验[提问]请各小组由刚才的实验总结,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都能回答出密度比空气大。解释原因学生展示设计[实验]学生合作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学生描述现象,[实验]向装有一高一低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