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教学难点。学法指导: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琐碎,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等。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类别时间主要成就历史地位或影响天文夏朝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古书记录的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历法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月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战国时期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医学春秋战国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下列哪个时期开始的()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竹书和帛书出现于()A.商朝B.商周时期C.西周晚期D.战国时期3.我国历史上最早记录的日食发生在()A.夏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4.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这个历史时期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5.下列哪一项史实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A.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记录的日食B.定出一年中的24个节气C.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D.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6.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甲骨文已相当成熟B.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C.竹帛书出现于春秋D.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7.下列几项表述不正确的是()A.商周是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B.享誉中外的青铜艺术精品——四羊方尊是周朝人民的杰作C.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D.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创新,出现“金银错”二、材料分析题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阅读材料回答:①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②这一作品是谁创作的?③我们应如何评价此人?一、综合题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相传是为了纪念谁?他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