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各国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不当国家就会分裂或者和平演变,苏联的改革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代表,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课程标准通过学习苏联改革的失败,初步理解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苏联改革及其解体过程。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说明:本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激发学习兴趣。说明: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回顾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一.改革的前提——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改革从他开始。二.改之面——赫鲁晓夫的改革教师:简介赫鲁晓夫生平,然后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其性格有所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尼克松★.“鲁莽的改革家”;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在从事国际活动时,往往随意发挥,口不择言,鲁莽行事,给世界落下许多笑柄;先脑子发热,信口开河,面对西方说要“埋葬资本主义”,后来又承认:“我做不到这一点,资本主义太大了”;当美国记者不厌其烦地用“民主”和“多党制”纠缠他时,老赫大俗大雅:“你们又要往我嗓子眼里塞死耗子!”;同人们传闻的“大老粗、没文化”相反,赫鲁晓夫在国外脱稿讲话时,语言简朴、鲜明、有说服力。★.“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虽然外表粗俗,但颇为精明,决不像某些人所描绘的那样,只是一个不讲原则、不动脑子、不深入思考问题的混蛋。”教师:说说赫鲁晓夫的性格?学生:勇敢狂热与谨慎畏缩兼备、天真烂漫与举止粗俗同在、胸襟坦荡,善于反潮流,敢为天下先等等。教师: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改革?(回忆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打出幻灯片:1.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以及弊端)2.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发展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暴露。展示材料: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教师:这给苏联整个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品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现象,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学生:否定斯大林,并推行改革。教师: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了解小字部分)这份秘密报告最终没能保守住秘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