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分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如何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只要一提起“丝绸之路”,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早在公元前后,中国的丝织品就已享誉世界,中国被西方称为“丝国”。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以丝绸驰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也有许许多多为人称道的成就。承接着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又迈出了一大步。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意图是承上启下,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学习新课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每组推荐两名同学组成评委,老师公布评价标准与规则。第一组: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小组主持人:只要提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随时与我们相伴。那么,你知道我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纸张出现的,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什么?下面请我组A同学为大家介绍纸出现之前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学生A:多媒体演示——甲骨文、金文、竹简、丝帛的图片、文字,并配有解说。主持人:随着两汉经济的恢复,文化的发展,学校的兴建,读书的人多了起来,竹木的和丝帛越来越不能适应书写的需要。因此,时代需要一种既简便又能普及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便应运而生。学生B:我国最早的纸的发明过程。我国人民自古种桑养蚕,西汉养蚕业尤为发达。劳动人民在长期制作处理茧丝的过程中发明了絮纸。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棉片,可以用于书写。后来人们改用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同样的操作过程,制造出最早的纸。它反映出西汉的造纸技术己有相当水平,但西汉的纸使用起来还不太理想,质脆,书与不流畅。当时人们还谈不上重视它,只把它作为一种废物利用的副产品看待。到东汉,造纸技术有了突破和创新,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学生C:造纸术的改进和普遍使用。演示:“蔡伦像”、造纸原料(树皮、麻头、胶布、旧鱼网)。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料,扩大了原料来源,使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105年,蔡伦正式将这种纸献给朝廷,从此在全国推广,人称“蔡侯纸”。蔡伦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D:汉代造纸的工艺流程。演示:图片,配合讲解。主持人:当中国发明和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呢?请我组E同学为大家介绍。学生E:造纸技术的传播。演示:一些文明古国使用的书写材料。地区材料缺点古埃及植物纸草易发脆断裂、难保存古希腊羊皮太贵古巴比伦泥板笨重古印度白树皮、树叶难保存主持人:关于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已给大家讲解完毕,请大家思考,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老师适当点拨、评价,给予鼓励)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语言表达能力。第二组:“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主持人: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另一个奇葩,秦汉时期名医辈出,其中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东汉两大名医。下面请我组A同学为大家介绍“医圣”张仲景。学生A:张仲景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