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范进中举吴敬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2、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3、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能力目标:1、以培养自读能力为主,训练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的能力。2、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教学重难点:l、对话描写人物为重点。2、欣赏讽刺艺术为难点。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示:1、给下列字注音:醺(xūn)癞(lài)攥(zuàn)挈(qiè)一宿(xiǔ)绾(wǎn)商酌(zhu6)啐(cuì0星宿(siù)畜生(chù)侥幸(jiǎo)拙病(zhuō)桑梓(zǐ)宿舍(shù)(畜牧xù)2、解释词语: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商酌:商量斟酌。3、掌握下列称谓含义:在下:是对自己的谦称。阁下:敬辞,称对方。足下:对朋友的敬称。愚:用于自称的谦辞。生:旧时称读书人或晚辈。4、简介作者与《儒林外史》。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二、合作学习:1、读课文思考:按时间顺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不同变化?前:(进学岳丈贺、借盘缠遭骂)后:(集上卖鸡、中举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①生活境况:中前家贫无人周济;中后乡邻送米、送菜、送房②社会地位:中前卑微、委人的表现;中后乡邻巴结他。③处事态度:中前甘受委屈,逆来顺受;中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2、课文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他们前后有什么不同态度?三、质疑导学:课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范进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四、学习检测:1、词语重温。(1)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2)、宗师说我火候已到。()(3)范进道是哄他,只装听不见。()(4)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2、填空:(1)文中的“桑梓”指代;“在下”是对的谦称;古时的“两个时候”(时辰)相当于个小时。(2)文中详写了“张乡绅拜访”这一情节,意在。(3)范进中举后一直说“好了!中了!”,其中含义有。板书设计:人物性格范进迂腐无能,逆来顺受处世圆滑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中举众乡邻:阿臾奉迎,献媚讨好前倨后恭张乡坤:结党营私,老奸巨猾众乡绅:世态炎凉,科举罪恶五、学后反思第二课时一、自学展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合作学习:欣赏范进喜极而疯的片段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第五自然段)三、质疑导学:作者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四、学习检测:朗读第5段,完成下面问题。(1)把选文分成五层,并概括层意。(每层层意不超过六个字)(2)给选文加个小标题。(3)“噫!好了!我中了!”这几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理呢?请简要说明。(4)众乡邻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五、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