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少年爱因斯坦》-语文版【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字的读音僻(pì)棕(zōng)暇(xiá)涓(juān)钝(dùn)怡(yí)怯(qiè)腼腆(miǎntiǎn)遏(è)烁(shuò)脊(jǐ)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四、词语积累沉静:(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平静。孤僻:孤独怪僻。匀称:均匀。修养:指养成的正确的对人处事的态度。闲暇:空闲。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幽静:幽雅寂静。灵巧:灵活而巧妙。迟缓:缓慢。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充斥:充满。狂热:一时所激起的极度热情。羞怯:羞涩胆怯。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呆板:死板、不灵活。闪烁:(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畅游:畅快尽情地游览。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故。与众不同:与别人不一样。爱不释手:因喜欢而不舍得。超乎寻常:超过一般。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雄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世界,完全脱离实际。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五、作者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及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1913年回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并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对宇宙学说也有贡献。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子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对于宇宙所作的考察》等。六、文章思路、主旨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七、文章结构本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简介小爱因斯坦的智力令人担忧。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第一层(5~12),幼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第二层(13~18),幼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三层(19~20),少年爱因斯坦的正义感。第四层(21~24),少年爱因斯坦勤学好问。第五层(25~33),少年爱因斯坦表现出来的科学天赋。八、课后习题解答(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大眼睛寻求答案。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自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显得反应迟钝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十二岁时,已能独自证明数学定理。以上事例,只要能够说出任何一件即可。2.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领会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这两个句子在课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1.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头脑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2.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三)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领会描写眼睛对表现一个人的心灵的作用。1.小阿尔伯特长得很不匀称,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因此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从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又给人以希望:还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2.“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写出了小阿尔伯特虽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