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3、品味作品中诗情画意、朴素自然的意境美;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4、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2、“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文章以其为题,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题简洁、明快。3、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4、《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相传为晋人郭璞所作,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所作的注文(即解释),较详细。介绍了1252条河流,注中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等。不仅是一部地理专著,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5、学习生字:阙(quē)叠嶂(zhàng)曦月(xī)襄陵(xiāng)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属引(zhǔ)6、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第二段:描写了夏天的三峡风光,显示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第三段:着重描写了春冬之际的三峡之水的别具一格。此时的三峡显现出恬静、幽美的春冬景色。第四段:写秋季三峡的景象:林寒涧肃,猿鸣哀转。三、教师小结:文章短小精悍,风格流利清新,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作者融情于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四、指名读课文。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指名读课文。2、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因以为名。三国时为蜀汉防吴重镇。222年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驻于此,改县名永安,并于城西建永安军团;次年死于宫中。李白有《早发白帝城》诗。二、学习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2、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或:有时。今义:或者。)(2)、虽乘奔御风。(虽:即使。今义:虽然。)(3)、良多趣味。(良:实在。今义:良好。)3、一词多义:(1)、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介词);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副词)(2)、沿溯阻绝。(断绝,走不通。动词);绝巘多生怪柏。(极高。形容词)4、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奔,动词活用为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5、默读课文,翻译。三、合作探究:1、《三峡》的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赏。”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明确:(1)、本文融情入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思想感情。(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2、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明确:因为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景色特征之一即为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主的写作顺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