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活动形式]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三、各显其能猜作者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四、七嘴八舌话背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2.《邱迟与陈伯之书》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句子。写春天使叛将产生了对故国的思念。杜牧的《江南春》写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苟安旦夕的情况下,选择江南的春天这个题材,不是没有用意的。3.《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任浙江鄞县时,写下此诗。在鄞县他组织百姓浚治渠川,兴办水利,这些举措从粉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4.《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5.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五、抑扬顿挫读诗文1.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读音、停顿、重音等方面,达到通畅流利。2.配乐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六、和景融理析《望岳》观影像,走近泰山。2.赏美景,提升品位。3.读诗文,陶冶情操。4.1.解题:“岳”在这里指东岳泰山。5.用心感受,领略美景和抱负。学生听录音后,根据课下注解了解诗歌的含义。在讨论中解决疑难。(1)泰山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泰山景色是壮美雄奇的。作者的写作是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理想?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这两句诗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6.推敲诗句,把握写法和情感。(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