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讴歌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应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学习情况,自定重点,查缺补漏,自主阅读。教材分析《“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1986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要放个‘大炮仗’”是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艰苦创业的年月”是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贡献的事迹。“这里就是战场”是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这一部分,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教学目标1.通过对材料和人物精神关系的了解分析,把握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3.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教学重点1.课文运用哪些典型事例塑造邓稼先的高贵品质。2.课文中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邓稼先把一生献给国家和科学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二十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的心灵。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二十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二)学生课堂阅读,教师板书课题及以下词语崭露头角销声匿迹寥寥无几含辛茹苦汗马功劳风尘仆仆风餐露宿风刀霜剑元勋浩瀚蓦地(第一、二行为成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画出这些词语并注意掌握。可提问检查掌握效果,如:课文开头的“失踪”一词可用文中的哪一个成语替换?(销声匿迹)(三)提问: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明确:写人的文章,要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就必须通过具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