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怎样读书最有效【教学目标】1.了解名人的读书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2.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喜悦,共同提高读书水平。3.提高对读书的认识,养成会读书、勤读书、乐读书的好习惯,学会分享。【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环节二、三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方法作好准备。2.展示交流教师指定一本书,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点评要有针对性,最好能提出修改意见。精彩导入唐代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很多人的座右铭。确实,青少年时代正是读书的黄金时代。如果这时候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长大后就很难把读书当成一生的一大乐趣而享受其中。如果这时候不能提高读书效率,长大后就很难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速高效的读书。自学互研方法示例1.第一遍:粗读。对一本新书,要先大略地读一遍。精读、全读、快读是第一遍读书的特点。粗读时,对书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不明白的文章段落,先不去仔细研究和推敲,只是简单地做个记号,等以后再去处理。全读,是把整个文章全部读完,让大脑留下初步的印象。快读,就是迅速地把书读完。2.第二遍:精读。在第一遍精读之后,大脑中已经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作精读。慢读、细读、深读是第二遍读书的特点。慢读,就是要放慢读书的速度。细读,就是对每个字要读准,每个词要理解,每句话要知其意。对某些存留疑点的地方,要通过查参考资料、找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来彻底解决。就像老牛“反刍”那样,一点一点地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深读,就是要深入到文章里面去,把文章的层次、结构、字里行间的意思、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写作的特点、时代背景、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都读透,理解文章强调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3.第三遍:消化。在第一遍粗读和第二遍精读的基础上,弄通整个作品的意思,反复琢磨,仔细推敲,边读边思索,对书中的语法用词,要细细品味、消化理解;对书中的精华之处,要牢牢记住,并为自己所用。第三遍的消化读书过程,就是从“情感上的感动”到“理智上的感动”的过程。(1)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朱熹的“三到法”:眼到、口到、心到;(3)陈善的“出入法”:既能钻得进去,又能跳得出来;(4)孟子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笔记方法指南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1.摘要式读书笔记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摘录式笔记可分为:学法指导:【读书有效方法】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把握它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看作者是如何把人或事物描绘出来的,又是如何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还要用心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不妨多想想他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达意而不用那个词,以体会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心。全身心投入阅读中,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在与作者面对面地交谈。有了切身的感受,理解文章自然要透彻些。在阅读理论性作品时,我们还要敢于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这个怀疑要建立在文章确有可疑之处的基础上,切忌盲目乱怀疑。只要真正做到了以上这些读书要诀,你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索引读书笔记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