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周公诫子课题27.周公诫子主备人1课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能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4.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谦虚谨慎对于治国与做人的重要意义。学习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2.理解六种“谦德”的含义,体会其现实的借鉴意义学习难点1.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与观点。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新课导引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衍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同学们一定很感兴趣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2、《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知识超市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土。(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成王:即周成王,姓姬,名诵。其父武王死时,他年幼,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伯禽:周代鲁国的始祖。姬姓,字伯禽。周公旦长子。无以鲁国骄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相:辅佐。于:在。轻:低。]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土。(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几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几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沐:沐浴。哺:口中含嚼的食物。犹:还。]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威严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尊盛:位高势盛。卑:低下。贵:地位显要。畏: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明智。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夫:发语词,无意义。由:奉行。]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是:这样。]可不慎欤?”(能不谦虚谨慎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①周公是如何诫子的?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应如何理解?③“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应如何理解?④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句段分析】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背景,突现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接着记叙周公诫子的话。周公诫子的话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他诫子部分的总起、中心句,是这段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