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讲述课文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读读讲讲,让学生上台讲解,引导学生疏通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讲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教育学生重诺守信,养成诚信的良好的品质;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勤思好学,大胆质疑【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的字词义,积累字词。【教学难点】体会两则短文的主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课文设置情境:老师向学生借一笔钱,问需不需要打一个借条。师:在现今社会,借贷巨款,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都会签合同或立字据以防不测,但是在我国古代,就有一个叫蔡勉旃的人,他的一个好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却没有立下任何的字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二、感知课文1、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进行第一遍阅读,快速的默读课文,并借助字典为生字词注音。稍后老师利用幻灯片归纳字音并检测学生自学情况。2、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进行第二遍阅读,大声的朗读课文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遇到疑难问题先与讨论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稍后老师利用幻灯片归纳字词积累。3、提问学生:请一个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第三遍阅读。在他读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解析课文1、提问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重诺责,敦风义”)2、提问学生: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相结合。)友人“寄千金,不立券重诺责(侧面烘托)敦风义言:“券在心、不在纸”行:“召其子至,归之”“卒辇而致之”(正面描写)四、探究主题1、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样的道理?2、师: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3、在现实社会,“不立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4、老师小结:(略)五、作业1、仿写句子诚信是为人处事之根本诚信是______________2、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面的句子。(1)重责诺,敦风义。(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5、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6、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7、阅读理解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下面各题。(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2)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3)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4)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这表现了友人之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第二课时一、导入。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见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但要爱读书,读好书,还要善于读书,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我国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书上已有的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幼时的戴震读书塾时是如何难倒老师的。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译读。1、学生自由地大声读。2、老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朗读的节奏和语调4、学生分角色再读,边读边对照注释,作好翻译的准备。5、互译课文。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质疑。1、根据学生的情况,拟一些问题。2、学生就自己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问老师,老师进行解答。四、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详细见课本)1、作家作品;2、一词多义;3、古今词义区别较大的词4、用法特别的词5、省略句6、做“难句翻译”类整理五、第四个教学板块:悟读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什么启发?(同桌议论、发言)2、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