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风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3.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教学重点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1.了解鲁迅,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探究文章丰富的意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2.用简练的语言为课文列一个结构提纲。2二、导入新课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简介有关鲁迅生平事迹及创作的情况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四、检查预习情况1.给加点字正音。蜈蚣..()伶仃..()憔悴..()点缀..()诀.()别嫌.()恶瑟.()缩苦心孤诣.()虐.()杀堕.()下去宽恕.()2.解释下列词语(可用多媒体打出)。丫叉——伶仃——憔悴——点缀——3诀别——嫌恶——缠绕——笑柄——惊惶——瑟缩——虐杀——瘦得不堪——恍然大悟——苦心孤诣——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4.讨论:全文l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五、布置作业自主探究:1.全文主体部分又写了哪些事?为什么要叙写这些事?2.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第二课时一、探究问题探究一: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每层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4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第三层(7~10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探究二: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章的主题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五节中的“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撕风筝这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质,所以,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悲哀。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探究三: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讨论后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