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文学作品,学习生字词;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品味作者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从中得到美的熏陶。3、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体会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4、学习作者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如画。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篇描写春天的优美散文《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春”是季节名称,是四季之首,在文中是作者描写的对象。单字为题,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2、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现代散文家,诗人。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他的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3、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诗文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4、学习生字词。黄晕(yùn)酝酿(yùnniàng)宛转(zhuǎn)应和(hè)烘托(hōng)抖擞(sǒu)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盼春。写人们盼望春天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主旋律。第二部分(2——7):画春。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草勃发、春花争艳、春风和煦、春雨润泽、春早人勤五幅图画,勾画出春天动人的景象。春醒图,先画轮廓,总写春天的山、水、太阳。春草图,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着力写其勃发。春花图,突出了百花争春的繁荣景象。春风图,作者从多方面落笔,描写出春风和暖与清新的特点。春雨图,先写春雨特征,后写春雨中特有的景象。迎春图,春早人勤,写出人们迎接春天的情景。第三部分(8——10):赞春。作者连用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春天“新”“美”“力”三个方面的特性,抒发了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师生共读课文,说说文章的行文线索:盼,来,近总领全文,启开下文——概写初春的山、水、太阳——细致描写春草、春花、春雨、春天里的人们。四、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师生共赏课文:1、师深情朗诵,学生齐读。2、作者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展现了5幅画面。层次井然,思路清晰,从轮廓到细部,从花草到春风春雨,从大自然的画面到人们活动的画面,安排有序,画面之间的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4幅画面为第5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很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