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本文曲折动人的情节,训练概括课文的能力。2、理解题目“勇气”的含义,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3、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热爱正义、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曲折动人的情节,感受来自于信仰的力量。教学难点:理解并说出题目和某些句子深刻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什么是勇气?想一想,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而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勇敢地献出了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由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颀(qí)长熹(xī)微寥(liǎo)寥可数呜咽(yè)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1)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2)颀长:身量高。(3)熹微:目光微明。(4)悉意:全心全意。(5)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6)寥寥可数:形容非常少。三、合作探究——解读文本(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2.请同学们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求:每人说的与别人不同。)(二)再读课文,情节解读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第二部分(第2至18自然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2.弄清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一个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三)品读课文,分析形象思考下列问题:1、文中的重点人物有几个?2、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指谁具有勇气?通过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课文是如何通过对法国妇女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她的勇气的?3、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4、法国妇女的信仰是什么?5、为什么说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有信仰,勇气和力量,在危急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四)分析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用美国伞兵口吻讲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他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四、小结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五、延伸拓展——跳出文本读了本文,我们对勇气和信仰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把你的认识和感受写下来。板书设计:勇气D.C.狄斯尼两个人物:美国伞兵法国妇女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身份普通农家妇女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外貌并不漂亮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眼光善良镇定不普通事件两次救援两种勇气:战士的勇气人类对和平信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