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用细致描写(白描)来表现人物、刻画人物内心的手法。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笔下惊险恐怖的航海生活,体会主人公的执著精神,培养阅读传奇故事(名著)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的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培养学生对《鲁滨孙飘流记》等传奇式名著的基本浓厚阅读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研读文本,在对具体描写人物和场景的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其细腻、准确的人物内心描写。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初航时遇到生命危险仍然希望继续前进的精神品质。【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就犹如在大海上航行,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或许在某天,你会遇到一场波涛汹涌的海浪,把你卷入生活的漩涡中.那么这时你会怎么办呢?是坐以待毙,还是积极面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初航》,看看鲁滨孙是怎样做的吧!二、作者简介:丹尼尔·笛福(1659或1660~1731)英国作家。,生于商人家庭。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二十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1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发觉后被捕入狱6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19年笛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孙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孙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费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1723)等传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注音猖chāng獗jué2、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毫不费力无以复加随波逐浪九牛二虎之力大声疾呼自寻绝路3、轻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的内容。(注意小说的几个要素)由于文章较长,试着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层,并概括段落大意。明确:文章记叙了鲁滨孙第一次出海即遭遇风暴,侥幸获救的故事。第一部分(1-2节)写海上遭遇风暴时的情状。第二部分(3-6节)写紧急时刻,全船上下奋力抗争,积极寻求救助,最终得以脱险的艰难过程。第三部分(7-8节)交代“我”并没有被初航失败所吓倒,决定重新开始探险生涯。四、合作探究。1、“这时风暴来势大得可怕,连水手们的脸上都开始露出恐怖和惊奇的神情”。“主啊!慈悲吧!我们都要完蛋了,我们都要毁了”。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分别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它们的作用是表现风势大得可怕。2、“更糟的是风暴愈来愈猖獗”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运用了拟人。它的作用是:突出风暴强大肆虐、肆无忌惮。3、从第3段的内容看,“我”的恐怖来自哪些方面?⑴害怕自己悔罪之后重萌恶念。⑵面临死亡。⑶风暴愈来愈猖獗。4、为什么“我的心就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句中“好像”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听说船底进水,“我”感到要大难临头了。“好像”是似乎、差不多的意思,写出“我”听到船舱进水时的心理感受,并非是真的。删除“好像”,句意变成“我的心停止了跳动”,这不符合小说的情节。5、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鲁滨孙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人?风急浪高,水手脸上都露出恐怖的神情,船主不停祈祷,而鲁滨孙却在一边发呆,他对当时极为危险的处境浑然不知。“水手们不断地喊叫着它要沉了”,而鲁滨孙竟然连“沉”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他听到船主放枪求救的讯号,可是他竟“不懂得放枪的用意”,大吃了一惊,以为是船破了。直到大船完全沉下去之后,鲁滨孙才明白“沉船”是怎么回事。6、鲁滨孙初航就遇到了一场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