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学习目标】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学习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学习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背景知识: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作者简介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一、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胆怯(què)与日具增B.聘用(pìn)弥补(mí)C.趋势(qǖ)挠头(náo)D.履次(lǚ)竞争(jìng)二、下列句子中多音字注音、组词有误的一项是()D.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jiāojiào)三、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四、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1.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并改正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发展。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回答问题(一)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1.选段以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阐释清楚说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加粗的“只”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仅……还”提示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