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说明课题《口技》课型阅读课时二课时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教学重点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补充教学难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补充教具使用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二、预习分享:1、作者介绍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2、题目解说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补充色的说明文来读。3、指导预习(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吠fèi(狗叫)叱chì(大声责骂)倾qīng(斜)顷qǐng(短时间)(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3).思考“思考一、二题”。三、合作探究:(结合教学方案要求,针对学生盲点、考点、能力点提出问题采用小组讨论、学生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一、讲析课文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听。乳: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讨论并归纳: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讨论并归纳:板书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二、表演中(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表现烘托深夜惊醒关注默叹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失火、救火惊慌欲跑三、表演后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讨论并归纳: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四、分析第一部分。1.齐读第1段。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3.思考: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七、布置作业。1.读熟课文。2.完成练习四。第二课时一、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1.齐读第2、3、4段。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