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辨日》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2.感受两小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学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2.指名介绍《列子》等文学常识。《列子》一书的作者是列御寇。据传,列御寇是周朝,道家学派的早期人物。《列子》原书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列子》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列子》一书属于道家学派,书中散布了唯心主义,但也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3.解题。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球远近)的辩论。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朗读指导(注意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展示交流。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2.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做的呢?(不能决也)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3.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识是无止境的,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1)、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3)总结:其实,早晨及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5.演读课文,深入了解内容。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五、拓展延伸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六、结束语《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个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