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伊索寓言》教案北师大版课前预习:1、词语解释;2、《伊索寓言》的有关常识;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中了解叙述、议论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隆冬怜悯纠缠后患无穷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3.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二)能力训练点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点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四)美育渗透点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评价任务:1、进行朗读,把获得的整体感悟读出来。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品味本文富含哲理的语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农夫和蛇》一)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学到中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明确目标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2.重点学习《农夫和蛇》其一,体会寓言特点,理解寓意。(二)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农夫和蛇》其一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③体会寓意。(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这则寓言故事比较简单,下面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复述一下。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话的语气沉重一些。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四)总结、扩展本文短小精悍,情节完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启发学生说下去)。(五)板书设计(六)作业及词句品味积累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词句品味积累1.“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第二课时(《农夫和蛇》二)复习引入(略)(一)明确目标1.重点学习《农夫和蛇》二,理解本寓言的哲理性和教育性,体会多重寓意。2.学习本课想象的新异及以动物喻人手法的运用。(二)整体感知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要求1.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2.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所谓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就是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那么这则故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是什么呢?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哪里可以看出?讨论明明是一种人生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借助动物来表现呢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这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