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平行线判定公理的形成,第一个判定定理的证法.2.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和第一个判定定理.3.会用判定公理及第一个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过程性目标通过模型演示,即“运动——变化”的教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判定公理的得出,培养学生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转化”及“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难点:掌握定理的形成过程中逻辑推理及书写格式;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回顾旧知什么叫同位角?内错角?怎样的两个角互为同旁内角?2.情境引入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定义及垂直的定义,让学生对下列语句做出判断,并说明道理:(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叫做平行线.(错)(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测得所成角中的一个角是直角,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吗?根据什么?(能,根据垂直的定义)接着让学生思考:垂直的定义可以作为判断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那么平行线的定义能否作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如果能的话,我们用平行线的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要满足什么条件?(①在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当我们不能用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时,就要寻找另外一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由此引出课题:平行线的判定.二、新知探究探究点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问题1:你还记得如何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吗?问题2:∠1与∠2是什么位置关系的角?在三角板移动的过程中,∠1与∠2是否产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要点归纳: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应用格式: ∠1=∠2(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时训练】如图,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的角尺画平行线的道理吗?探究点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问题: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内错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即:如果∠2=∠3,能得出a∥b吗?证明: ∠2=∠3,∠1=∠3,∴∠1=∠2,∴a∥b.要点归纳: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应用格式: ∠2=∠3(已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探究点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题: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能否利用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即:如果∠2+∠4=180°,能得出a∥b吗?证明: ∠1+∠4=180°,∠2+∠4=180°,∴∠1=∠2,∴a∥b.要点归纳: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应用格式: ∠2+∠4=180°(已知).∴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题讲解例1看图填空,如图(1)因为∠1=∠E(已知),所以_______∥_______().(2)因为∠2=∠D(已知),所以_______∥_______().(3)因为∠B+∠BCD=180°(已知),所以AB∥_______().例2如图,已知:∠1=40°,∠2=140°,说明:AB∥CD.例3(教材P14例题)追问: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三、检测反馈1.如图,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的原理是()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如图,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若∠1=70°,则∠2的度数是()A.80°B.110°C.120°D.140°3.如图所示,点E在AC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CD的是()A.∠3=∠4B.∠1=∠2C.∠D=∠DCED.∠D+∠ACD=180°4.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是()A.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B.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130°C.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D.第一次右拐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