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1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教材: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2.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法选择:设疑、探究、交流、引导、归纳、拓展.2.学法指导:观察思考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比较、发现、归纳.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实验背景,为学生提供巩固知识,评价反馈的空间.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情境1:园博会连续几天的入园人次大约为6万,4万,10万,6万,4万,6万,6万,6万,10万,10万,请大家算一算平均每天入园大约多少人次?问题情境2:体育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投篮训练,每人投篮十个,投中情况如下表,请大家算一算这些同学平均每人投中几个?投中个数345810人数515965问题情境3: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竞赛,该竞赛项目包括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四部分,小明和小丽的竞赛成绩如下:阅读作文听力口语小明90分80分80分70分小丽70分80分90分80分1.请分别计算他们4项比赛成绩的算术平均数.2.如果根据这4项比赛的“重要程度”,将阅读、作文、听力和口语分别按30%、30%、20%和20%的比例计算他们的竞赛成绩,按这种方法计算,谁的竞赛成绩高?(二)数学活动例: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采访写作计算机创意设计小明70分60分86分小亮90分75分51分小丽60分84分78分如果把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按5:2:3的比例计算3个人的素质测试平均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在实际生活中,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不总是相同的,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根据其重要程度,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权.一般的,若一组数据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这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探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三)解决问题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树.2.某次射击训练中,一个小组的成绩如下表所示.若该小组的平均成绩是7.7环,则成绩为8环的人数是_______.环数6789人数1323.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四)小结(五)课后作业五、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第一节的内容.本堂课为第一节第二课加权平均数.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教学中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的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为实现后续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特征,特在教学设计中作了如下几点考虑:1.关于教学目标.重点考虑解决三大问题:①理解“权”的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②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2.根据教材特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