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爱莲说》课前预习:相关课程标准:“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教学目标: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教学难点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手法、衬托的写法评价任务:1、掌握重点字的读音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3、背诵并且能准确翻译全文4、掌握托物言志对应的相关语句教学过程:《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66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3.介绍作者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2、了解本文的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二、“老师”们“备课”,印发下列“备课提纲”。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本文主题是什么?6.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2)“菊之爱”,宾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