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运营单位平安消费主体责任清单(一)应当具备《平安消费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平安消费条件,执行保障平安消费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在消费运营的各环节、各岗位开展平安标准化建立工作。(二)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台账。1.建立健全和落实平安消费责任制(应当明确主要负责人、其他负责人的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构成包括全部从业人员、全部工作岗位、全部消费运营活动的责任制度)。2.建立和落实平安消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1)平安消费会议制度(2)平安消费投入及平安消费费用提取和使用制度(3)平安消费教育培训制度(4)平安消费检查制度(5)平安消费责任制考核制度(6)平安消费奖惩制度(7)岗位平安操作规程及岗位标准化治理制度(8)消费平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9)职业危害(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预防和劳动防护用品装备制度(10)特种作业人员治理制度(11)严重危险源检测、监控、治理制度(12)设备、设备平安治理制度(13)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工程“三同时”制度(14)消费平安事故报告、应急救援、调查处理、档案治理制度(15)值班和交接班制度(16)危化企业防火、动火、用火制度(17)其他符合本行业、本单位消费特点的平安消费治理制度。3.依法依规建立平安消费相关台账(平安消费监管人员日常检查台账、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领导现场轮番带班台账、教育培训台账等)。(三)健全平安消费治理机构,依法依规装备平安消费治理人员,成立平安消费组织领导机构。化学品、烟花爆竹的消费、运营、储存单位和矿山、金属冶炼单位从业人员超过50人的,应当设置平安消费治理机构,装备不低于从业人员2%的专职平安消费治理人员;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应当至少装备1名专职平安消费治理人员。2.其他行业领域消费运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0人的,应设置平安消费治理机构,装备专职平安消费治理人员;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安排专职或兼职平安消费治理人员。(四)保障具备平安消费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平安消费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平安消费条件(平安消费费用提取使用情况,在财务账目中有表达,有年度投入打算和提取、使用情况记录)。1.安排用于装备劳动防护用品、进展平安消费培训的经费。2.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并投保平安消费责任保险。(五)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平安消费教育和培训以及相关考核,确保从业人员培训合格并依法持证上岗。1.依法制定平安消费年度培训打算。2.培训主要负责人、平安消费治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3.建立平安消费教育和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平安消费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六)依法施行职业危害劳动防护。1.应按照法律法规、标准标准的要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置相应的职业病防护设备。2.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监视、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平安帽、防尘口罩、平安带、防护服、胶鞋、手套等)。3.对存在职业危害要素的场所进展职业病危害检测。每年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进展一次检测,在检测点设置标识牌告知职业危害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4.对接触职业危害要素的员工进展岗前、岗中、岗后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好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5.按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平安消费监视治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工程。(七)按照规定对平安设备、设备进展设计、制造(建立)、安装、使用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保证平安设备、设备正常运转。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平安设备和职业危害防护设备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消费使用。全的工艺和设备。3.特种设备须定时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获得平安使用证或者平安标志。4.维护、保养、检测要做好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建立台账。5.在有较大危险要素的消费运营场所和有关设备、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平安警示标志。(八)加强消费运营场所和现场作业的平安治理。1.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要素和险情处置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