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规范管理]规范管理落实常规学校质量分析会管理好一所学校,离不开一套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制度中将学校里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等管理因素按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组合,形成对校长、教师、学生具有规范、引导、激励作用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从19世纪至今,随着学校管理形态从经验管理与家长制管理逐步过渡到科学管理与以人为中心的带有民主化色彩的管理形态的衍变,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系统阐述规范管理的涵义、学校规章制度的分类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对学校规范管理和超越规范管理进行分析。规范管理的涵义规范管理,也称科学管理,是指为使管理合理化、客观化,提高管理效率,规范组织活动和被管理者行为的正式的标准化的规则。其中,组织活动与行为规则以职能活动的科学分析成果为依据,摆脱对管理者个人经验的依托。学校作为人们以共同的教学――教育活动为基础结合而成为“团体”,也像其他堪称“团队”的社会组织一样,其特征为各成员依据一定目标分担职责,共同活动;在“团队”中,各成员仍须受一定的职能活动程序、标准与规则的约束。作为当代主流的学校管理模式,因其在一定的科学分析成果基础上并在有限程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这为学校管理提高了效率。规范管理的具体体现学校规章制度,简称校规,即学校内部规章制度,是规范管理在学校管理的具体体现。学校规章制度的管理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管理学校的规范,即学校外部的管理规范,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立法部门颁布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政策法规;二是学校管理规范,即学校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也称为学校规章制度,即“校规”。广义的理解包括这两种,狭义的、更为普遍的理解是指内部规范,即学校规章制度。校规在学校中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1页共5页1.无形的领导者。以往的经验管理与家长制管理,处理问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对待同一问题,不同的领导由于主观随意性作用,经常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但是,经全体教职员工一致认可的校规中罗列有标准化、合理化和程序化的具体内容,能够约束学校内部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所有人员的行为,取代了以往的领导的意志就是政策的情况。“团体”中有了完善的制度,代替领导者直接行使行政权力和管理职能,因其平等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力量发挥着无形的“领导者”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治”的领导。2.灵活应对日常事务。执行校规时,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和生搬硬套的倾向。规章制度的作用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关键还是在于掌握制度运行规律的领导者在面对现实中纷繁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时,领导运用校规处理事务的方式合法合理时,能在制度的允许范围内加以正确的引导,还是可以避免规范性的制度硬化和僵化。3.规范领导者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制度的运行是关键,其中也最容易产生领导不以身作则,破坏平等性原则的情况。如果领导者和中层干部的身份和心态,不能从原来“自己说的算”到“制度说的算”转换过来,不甘于与被领导者同在制度的规范下开展工作,那就等于用实际行动向师生们宣布该制度是失效的,其权威性也荡然无存了。因此,提高领导者思想觉悟,主动并乐于接受制度的监督,才能真正摆脱“人治”,提高行政效率,维护校规的权威。4.从整体上开展学校管理活动。校规的管理对象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又受内在的思想意识支配。执行校规过程中不仅约束其行为表现还要得到师生的内心认同,需要校规的静态管理与执行过程的动态管理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师生员工具体情况的结合,从而使学校管理在运用校规时因人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且,考虑到管理方法的综合性,即要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如思想方法、经济方法和其他行政手段配合着发挥作用,来克服规章制度管理的局限性。摆脱“人治”走向规范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的要义,校规第2页共5页作为规范管理的具体体现,力求把工作加以量化,做到了处处有规范。其稳定性有利于教职工遵守、执行、照章办事。这种学校管理确实收到了显著成效。但过于稳定则不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