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病理读后感董国利读了郑也夫的《吾国教育病理》,一些困惑破除了,但另一些疑惑又随之而生。1.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我们90年出生的孩子在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会深有体会,那时我们是第一代赶上新课改,正式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代,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下走过来的,但是,我们也许会体会到,虽然冠以“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的真正实践还是会存在与目标远离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仍然注重考试的内容、仍然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在四年级之前,我们还会比较注重“素质教育”和其他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培养,可是当我们迈入五年级之后,其学习的重点就会转移到“主科”的学习中,辅助以“副科”。然而,主科确实能在提高我们素质上更有利吗。副科就较主科作用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许音乐、体育、美术对一个人的素质和未来气质的培养更重要,而语文、数学虽然很重要,但是更多的是培养我们的基础素质,那就是阅读识字和计算能力。从个人角度来看,在童年时候所学的“素描”和“芭蕾形体”对我的影响更大,“素描”培养了我的审美的能力,对美丑会有一个较为正确和有个性的评断;而“芭蕾形体”则塑造了我的笔直的形体和外在气质,而“书法”可能让我在写字和做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提高。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把主科和副科脱离开来。现在高中那种重视理科和主科,而忽视副科的现象对我们的学生还是有很大弊端的。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我们应对“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我们的生活似乎都已经被考试覆盖了,我们的学校用成绩来评定我们的优劣,而忽略了学习之外的闪光点,唯成绩论事,似乎极大的限制了我们的能力和素质。作者认为,我们的此教育问题应该通过较早“分流”来解决,即推行职业教育的手段。第1页共22页2、不受重视的职业教育最经典的“职业教育”制度,要数德国了。在系统学习西方教育史的过程中,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就是德国的学制和成形的职业教育。不论是其“三轨制”还是后期的“四轨制”,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德国对教育分流的重视,不会硬性规定学制,而是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来确定是进入职业学院还是进入文科学院。这种对职业学院和正规学术大学的分流,使得其教育思想不会有歧视而言。大家会习惯因人而异地进入不同的高等学校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其能力,做到最好,并用实际能力为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而在中国,就呈现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大家受到传统的科举制度和士农工商的意识,而十分在意社会地位的好坏,很少会有家庭的家长会自愿选择自己的子女直接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他们更愿意自己的子女到更好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中国人还十分在意所谓的“面子”问题,每个家长也更愿意用孩子进行攀比,因此,进入一个更好的大学学习对家族和自己都是有十二分的好处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兴趣,家长也不会过多地关注此问题,他们更多地认为一个孩子未来能否找到好工作也许更重要。这就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并不发达,人们宁可选择花大价钱去“三本”也不会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然而,可要知道,手艺是一个多么难得的能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恰恰缺少的就是会一门技术的技师。在此,突然想到了我的一个闺蜜,她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就不拔尖了。相比于学习,她更喜欢动手去操作一些事物,而且她为人随和,有耐心,有一双巧手。在高考中,她当然失利了,考了400多分,一定是不够重点一本的,而她并没有在意父母和周围朋友老师的劝说,毅然学习了护校,她十分开心,因为她认为这是在做一件她喜欢的事情,而且她也能做好。而除此之外的所谓面子、不好听的名声等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我是十分支持她的选择的,也非常敬佩她,因为有些时候,我们不会听从内心的召唤,而会人云亦云。可是她勇敢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的东西:正常的反叛、听第2页共22页从内心的呼唤、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和真正去实践。3、不禁唏嘘的“复读”也许很多人会佩服复读生,感叹他们的勇气和为自己下的赌注。然而,不管怎么样,“...